底部填充工艺在倒装芯片上的应用

2024-06-05 阅读次数:

底部填充(Underfill)工艺是电子封装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,尤其在倒装芯片(Flip Chip)封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倒装芯片技术通过直接将芯片的凸点(bumps)与基板上的焊盘对准并焊接,实现了更短的信号路径和更高的组装密度,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、移动通信、消费电子等领域。然而,这种直接连接方式也带来了热应力集中、机械冲击耐受性降低等问题,底部填充工艺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。

底部填充的作用

1、增强可靠性:倒装芯片封装中的焊点(通常是金锡合金或铅锡合金)在热循环过程中会承受巨大的应力,容易导致焊点疲劳和失效。底部填充材料(通常是一种高粘度的环氧树脂)能够填充芯片与基板之间的空隙,形成一个刚性的支撑结构,有效分散应力,提高封装的整体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。

2、改善热性能:底部填充材料具有一定的热传导性,可以帮助芯片产生的热量更快地传递到基板,进而散发到外部环境中,有助于降低工作温度,提高电子设备的长期可靠性和性能。

3、防潮保护:填充材料可以防止水分渗透到芯片下方,减少由湿气引起的焊点腐蚀或爆裂现象,特别是在回流焊等高温处理过程中,避免了所谓的“爆米花”效应。

4、提升抗冲击能力:在跌落或振动等外力作用下,底部填充能显著增加封装结构的韧性,减少因物理冲击造成的内部损伤。

底部填充工艺流程

1、点胶:首先,在芯片与基板之间预设位置精确施加适量的底部填充材料。这一步骤要求极高的精度,以确保材料仅覆盖需要填充的区域,同时避免污染芯片表面或周边元件。

2、固化:施胶后,通过加热使底部填充材料固化。固化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,以确保材料充分流动填充所有间隙,同时避免对芯片和基板造成热损伤。

3、检查与测试:固化完成后,进行光学或X射线检查,以验证底部填充是否均匀、完全,以及是否存在气泡或其他缺陷。随后,还需进行电气性能测试,确保封装后的芯片功能正常。

底部填充材料的选择与挑战

底部填充材料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流动性、固化特性、热膨胀系数、热导率、介电性能等因素。随着芯片尺寸的缩小和集成度的提高,对底部填充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,如更低的固化温度、更快的固化速度、更好的流动性和更优的热管理能力。

尽管底部填充工艺显著提升了EPM7096LC84-12倒装芯片封装的性能与可靠性,但也面临着成本增加、工艺复杂度提升、检测难度加大等挑战。因此,不断研发新材料和优化工艺流程,以适应未来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需求,是该领域持续探索的方向。

总之,底部填充工艺在倒装芯片封装中的应用,是现代微电子封装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它通过提高封装的机械强度、热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,保障了电子产品的高质量和长寿命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这一工艺将持续演进,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、小型化和多功能电子设备的需求。